運動排汗 幫助散熱最有效
【元氣周報/記者林思宇/報導】
氣溫飆高,要如何抗暑?醫師建議,多運動增加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外,每天別忘補充2000到3000cc的水分。至於民眾愛吃的冰品,醫師說10度C最適合,如果溫度太低,容易讓身體產熱,吃完冰反而不覺得涼快。
不要怕流汗 游泳最適合
一看到大太陽,多數人選擇躲在家裡吹冷氣。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建議,冷氣調節的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差最好以5度為限,如果溫差太大,反而不利毛孔收縮。如果想省電費不開冷氣,則要保持空氣流通,流通的空氣就能帶走體溫,使用電扇的道理也在此。
很多人怕流汗不想運動,但在中西醫師眼中,運動是調節體溫的好方法。何一成說,每天運動30分鐘,可以訓練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,增加排汗功能,其中又以游泳效果最好。
他解釋,因為水溫和氣溫相同,如身體對氣溫對感受為28度時,水溫則減少5度為23度,若是在水中游泳,身體對流動水感受的溫度會更低。
冷毛巾摩擦 能幫助降溫
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說,運動會加速排汗、增多汗量,流出鹽分較少的乾淨汗水,當這種汗蒸發時,會帶走皮膚表面的汽化熱並抑制體溫上升,達到輕鬆調節體溫的效果。想要聰明排汗,建議從事讓身體稍微流汗的有氧運動,如快走或慢跑。
對於無法有效調節體溫的人,陳潮宗說,可多做冷水摩擦,把浸水擰乾的毛巾扭成繩索狀,從距離心臟最遠的腳開始,按照腳、手、腹部、背後的順序摩擦20次左右。
冰袋敷脈膊 涼爽透全身
身體若因為天氣炎熱而發燙,陳潮宗說,可用毛巾把冰袋捲起來,敷在脖子後面或是後腦勺降溫,接著冷卻手肘內側肌肉較軟的部分,以及腋下、大腿根部。訣竅是冷卻可測量到脈膊的地方,能讓血液降溫,冷卻後的血液流通全身,就能降低體溫。若無冰袋,可使用冰涼罐裝飲料替代。
除了外在,俗話說「心靜自然涼」,何一成解釋,這是有道理的,由於自律神經和體溫有關,所以自律神經緊張的人,也容易覺得熱,當身體放鬆時,就不會覺得那麼熱。
常補充水分 別等渴才喝
夏天會比平常更容易口渴。中醫認為,早上起床空腹先喝一杯500cc的水,以喚醒各器官、加速腸胃蠕動、幫助排便,可以幫助美容與促進健康。千萬不要感覺渴了才喝,因為身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。
陳潮宗說,上下午兩餐之間盡可能多喝水外,吃飯也是補充水分好時機。若能在吃飯前先喝下一大杯水或一大碗清湯,能增加肚子的飽足感,減少食量,便可以輕輕鬆鬆達到控制食量與補充水分的效果。
若不喜歡開水的淡而無味,陳潮宗建議,可以加一些檸檬汁,或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等,或多喝一些清湯來補充水分,但不建議喝含糖飲料或添加人工香料的加味水,因為熱量太高,多喝對身體有害無益。
實在想吃冰 別低於10度
陳潮宗提醒心臟病、高血壓患者,不可一次大量飲水,應少量多次,否則血液突然水分增多,血管所受壓力加大,導致血壓升高,造成心臟壓力。
何一成說,每天一定要喝2000到3000cc的水,應以白開水為主,真想喝各式飲料,不能超過600cc。同時建議民眾要分批喝,一次50到100cc,以免一下喝太多反而刺激排尿,減少體內含水量。
至於冰品,何一成說,太冷的飲料會讓身體驟冷,反而會打寒顫刺激發熱,最好的冰品是10度C,一般冰箱是4度C,所以從冰箱拿出來後要退冰一下再喝。
洗澡散熱/水溫過低 冷水澡愈洗愈熱
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認為,洗冷水澡雖能帶走身體的熱,但效果是短暫的。身體受熱後立即洗冷水澡,會使皮膚血管急劇收縮,全身毛孔快速閉合,人體積聚熱量會滯留體內,增加心臟負擔,恐引起高熱、頭部供血不足等情況,使人頭暈目眩,洗完後反而更熱。若要沖澡消暑,只需洗比體溫略低的水,就能幫助散熱。
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則提醒,洗冷水澡的人,出浴室前一定要擦乾,否則容易感冒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