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915661_1299736100045263_324284029458091327_n.jpg

 

文/陳莞欣

 

根據國稅局2016年的資料顯示,台灣單身人口已經超過50%。與過去單身總被視為少數相比,如今情勢已然翻轉。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,過去社會對於「家庭」的想像與養老扮演的功能,恐怕要重新解構。

 

今年剛過50歲不久的資深媒體人蘭萱,10年前就出了一本書,書名大方宣告「是的,我單身」。40歲的她,早就清楚意識到這是人生下半場的活法。單身者漸多,她認為是許多五年級生的共同課題,她亦早已找出有一套自己關於自己未來的老後生活哲學。她認為,幸福的老年應該有三本存摺:錢、健康與友情。

 

回首往日,蘭萱認為自己一直都是個很重視主體性的人。一個人吃飯、看電影,都怡然自在。學生時期,她和許多五年級文青一樣,熱衷於存在主義,卡謬、卡夫卡、赫塞的作品常在手上。現代舞蹈家伊莎朵拉‧鄧肯的自傳是她的心頭好。鄧肯是第一位不穿舞鞋就上台的舞者。在台上,她光著腳,透過身體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自由奔放的活著。這種自我的追尋,正是存在主義的重點。

 

蘭萱回憶,大學時的暢銷書《失落的一角》,描寫一個缺了角的圓在尋找自己遺失的部分。很多人喜歡把這個故事,解釋成尋找真愛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。但蘭萱並不這麼想。在她眼中,這是個存在主義的寓言,講的是如何追尋自我的圓滿。誰說一定要有婚姻或小孩,才能成就圓滿的人生?

 

一個人的快樂儀式

 

很多人知道蘭萱沒有小孩,取而代之的問題就是「你有沒有養寵物?」,彷彿不相信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另一個生命陪伴。蘭萱笑說,「我不會為了孤單去養個小孩,也不會為了孤單去養隻狗或貓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能夠和自己相處的人。」

 

年輕時,蘭萱會一個人騎機車到北投、陽明山,找一家燈光美氣氛佳的咖啡廳窩著看書。元旦、新年等節慶,要是工作太忙沒時間回家,就自己安排一個小旅行。到花東走走,看海看山,整理一下心情。這是她剛入社會時給自己的快樂儀式。即使現在工作忙了,她還是很珍惜一個人閒散度過的時間。像是在陽台蒔花弄草一個下午,天氣好時出門散步、看電影,在小巷子裡閒晃、逛逛小店等。

 

蘭萱有不少朋友即使當了媽媽,也會跟家裡「請假」,保有自己獨處、和姊妹淘聚會的時間。平時在家,也會特別找一個角落當作「媽媽的空間」,要求小孩不能在該空間堆放玩具、作業。不因成為母親,就理所當然的認為「媽媽的就是孩子的」。她認為,生活型態本來就有很多種,有子或無子,不該是唯一的分類方式。

 

老年生活一定要有的3本存摺

 

蘭萱觀察,現在50歲左右的這一代人,不論有子或無子,普遍都有「自己的晚年自己救」這樣的認知。以前人們會說「養兒防老」,但現在最需要的卻是「養老防兒」──自己做好養老的準備,防止兒女不孝。當然,子女未必會不孝。但蘭萱覺得,和孩子伸手的感覺,就像他今天開心就給你飯吃,不想給的時候就沒飯吃。自己做好老年的規畫,才能保持人的自主和尊嚴。這也是一種愛孩子的方式,不讓他們擔負父母老去的重擔。她笑說,「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人,其實還滿堅毅、滿感人的!」

 

關於幸福的老年,她已經想好,自己應該準備3本存摺。第一本存摺:錢。蘭萱自己的理財配置,包括基金、美元、保險等穩健的投資工具。另外,年輕時在外租屋的她,也在40歲過後買了自住房。日後只要資格符合,她打算申請銀行的以房養老貸款,用房子換退休金。過世之後,房子就歸銀行所有,生不帶來死不帶走,也沒有留遺產給小孩的問題。第二本存摺:健康。例如現在中年人很重視的養生、練肌力等,都是預存日後的身體本。第三本最重要的存摺:則是友情和人際關係。「情感這種東西,說有備無患好像太功利了,但事實上是這樣沒錯。」蘭萱說道。

 

單身的人對於老後的生活,總有許多小劇場。蘭萱有一次在家拖地突然跌倒,讓她想到要是有天跌倒了就爬不起來,該如何是好?這次的意外,讓她決定把緊急聯絡電話都輸入手機,有事可以隨時求救。蘭萱一位單身的朋友更有趣,她會刻意敦親睦鄰,和鄰居打好關係。理由是要是有一天出了事、身邊又沒人,至少還可以趴在地上匍匐前進,到鄰居家門口敲門!

 

最理想的共居形式:獨居不離群

 

蘭萱強調,任何關係都是以友情為基礎,別以為血濃於水的家人就一定可靠。你和誰的感情最穩固,那個人就會成為你老年時可以託付的對象。例如,蘭萱的保險員,也是一位單身女子。她的壽險受益人,就從年輕時的父母、兄妹,變成了最近的摯友。「她跟朋友說好,如果我掛了,那我的後事就請你處理。這筆錢給你,不好意思,麻煩妳了。」

 

在蘭萱的想像當中,5年級生的晚年,會是一種同輩人相互扶持、一整個世代一起老的景象。她有不少朋友,經常嚷嚷著要去鄉下買一塊地。有些人也真的付諸行動,在花蓮、苗栗置產。蘭萱常和他們開玩笑的說道:「你可不可以分一塊地給我?廁所大小的就好。」就算沒有一起買地,一起住養生村、搬到同一個社區,也都是簡單可行的選項。

 

現在,蘭萱最大的挑戰是,到底要選擇和誰住在一起?以前在學校裡的好同學、跑新聞時的好朋友、身為頂客夫婦的哥哥嫂嫂,都是她考慮的群組。不過,習慣單身生活的她也坦白說,「一個人住慣了,多一兩個人都會覺得好擠。」因此她認為,最理想的共居形式應該是「獨居不離群」:「同一個社區裡,我住這棟你住那棟;或者同一塊地上,我蓋一間你蓋一間。獨處不一定寂寞,陪伴可以不用羈絆。」

 

對於晚年,蘭萱想要對同輩人說:「我們都顫顫巍巍踏著每一步,成為現在的自己,不需要去否定或後悔過往的選擇。」不管已婚未婚,有子無子,大家都要追求的都是一個自主而尊嚴的晚年生活。面對這個共同老去的未來,不要覺得孤單,大家都一樣,都有同樣的心理和預做準備。所以,「一起勇敢、健康、快樂的邁向晚年吧!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咪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