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死亡預做準備


作者/江漢聲


 


死的印記賦予生命的錢幣價值, 使人能用生命去購買那真正的寶物。 ──泰戈爾


 


亨利八世說:「每個人都欠上帝一次 死亡,還過,就不用再等了。」


事實上生於此世的人,每個人都在等。 大多數人感覺在「等」的時候,便是 老了、病了,或瀕死時,這是人生全程中


 


最可憐的時候,因為不知道要等多久, 在身心病痛的煎熬之下,親朋好友陪著受苦,社會國家也花上一筆醫療支出


——他們可以健康嗎?


 


每個人可以預約、設計這一程的健康嗎?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何時以及如何離世, 但這是不可能的,只有上天知道。


或許可以探討一下怎麼面對,才是健康的態度。


 


怕死是不健康的/很久以前某雜誌製作了「名醫希望自己未來是怎麼死的」專題, 採訪了各個領域的名醫,因為他們看過各種病人的死法。記者問這群名醫,哪一種死法


是自己最能接受的「好死」。許多醫生的回答竟然是——「我希望都不要發生在我身上」。


 


他們非常忌諱談自己的死亡,希望一直 活得好好的,用一句難聽的話來形容, 就是「貪生怕死」。


 


人應該珍惜生命,但也要不懼死亡, 才是人生全程的健康;對未來的死亡 心懷恐懼,是不健康的。


從醫學角度來看,「自然死亡」、 「沒有痛苦的死亡」是最健康的,也是 大家最希望的選擇,然而只有少數人


有這個福氣——能夠免於痛苦、甚至 在快樂興奮中直奔人生終點, 這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

 


我有位名醫老師最近在九十壽宴時中風, 不久溘然辭世,將人生精算成一個整數。


 


音樂家孟德爾頌的姊姊,在從事人生最快樂的事——彈鋼琴時仙逝;或是有些人 在看電視或球賽時興奮過度,心臟病發或動脈瘤崩裂而過世——他們的人生是:


嬰兒時哭著來,離開時笑著走, 算是瀟灑走一回!


 


沒有預期的死亡或安靜的自然死亡, 最需要的就是「已經準備好了」。 要在一定時間內為死亡做好準備,為的是離開時沒有遺憾、任何時候都能 含笑九泉;此外,也讓周圍的人不致 措手不及,無法回應,甚至因為一個人突然離世而造成家族事業的紛爭。


 


為自己的死亡預做準備是現代生命教育重要的一課,從中可以了解自己人生意義的重要性,並積極健康地度過每一天。


 


準備項目包括:


預留遺囑/按照自己的希望安排後事, 不要留下遺憾。大家最先想到的遺囑內容 可能是財產如何分配;的確,越富有的人此時恐怕越苦惱,因為財產是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,卻又不能不處理。有人說, 一個最快樂、最會花費的人是死亡前一刻 剛好花掉最後一些錢;這太困難了, 但預留遺囑至少能按自己心意把財產 公平合理留給世上所愛的人,或捐獻出來,化成流芳千古、眾人景仰的記憶, 豈不更有意義。


 


其次是健康遺囑,包括交代後人在自己 瀕死前做適切的醫療,對自己身體做後續的 充分利用,例如如何處理遺體和安排喪禮等等。


 


一個人的生死關聯著許多未亡親人的感情, 他們的判斷往往不完全理智,彼此也會意見相左,於是便出現醫學倫理的爭議。讓病人 裝上呼吸器或葉克膜,成為長壽的植物人,


耗盡家產和人力,經常是來自親人情緒化的決定。


 


此外,器官捐贈和大體捐贈是很有意義的選擇, 也可說是另一種「生命延續」。至於如何與世人告別、追思,則屬於身後心靈健康的層次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咪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