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  別擺高姿態


 


文/李麗雲


家裡有即將升高中或上大學的孩子,常讓做爸媽的想關切又怕被當做嘮叨,想鬆手又實在放心不下,這種矛盾情緒始終揮之不去。


 


比較嚴重的是,通常具有相當程度社經地位的家長,總覺得孩子非進入大家公認的明星學校不可,而且要依照錄取分數高低及多數人的志願排名,以便在選擇就讀時列出先後順序,結果形成親子間一股無形壓力。


 


目前,由於所有國中生畢業前一定要參加基本學力測驗,用所得量尺分數做為升學主要依據,除平時小考、定期考外又有複習考、模擬考,再加上教科書商舉辦的大會考,讓這些孩子長期處在大小考試不斷的煎熬中。


 


學測前,年齡相近的幾位親友小孩紛紛出現食慾不振,甚至考試前的晚上會緊張到睡不著。也有自我要求甚高的女孩經常感覺肚子絞痛、不斷跑廁所;經就醫檢查後,研判是壓力過大引起的局部症狀,醫生指示只要適度放鬆心情便沒事。然而,曾經歷聯考洗禮的上一代怎樣也沒想到,倡言改革十多年的教育制度,輪到兒女時仍要面對與自己30年前相同的場景,心中不免感慨。


 


不過,依個人社會工作個案的臨床經驗,許多親子間關係的改變會從這段時期開始,家長不能不注意。有孩子原本對父母極為信賴,卻因為對升學管道的意見相左而翻臉不認人;也有孩子學會對父母陽奉陰違,假意順從討好卻私下在校外鬼混。這些孩子當中,有人因行為偏差導致犯罪,不少父母被蒙在鼓裡,除了想盡辦法向學校或警方求情,並一再強調「我孩子本來很乖」,還不斷抱怨「都是被人家帶壞的」。


 


究竟孩子的偏差行為如何產生,其實很難論定,但可以肯定的是,親子關係出現裂痕,才會有父母對孩子在外行為一無所知,或是自認用金錢可滿足所有需求,而不曾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情形。雖然現在有很多父母同時上班,因工作忙碌較少有機會和子女互動,但不妨透過文字書寫、網路社群可增進彼此了解。


 


其實,只要有心改善,親子關係還是有成長的空間,家人之間真正的親密是願意分享彼此的脆弱,父母也應該嘗試與孩子自我揭露自己的焦慮與不安,提升子女適度的責任感及價值感,協助孩子「回家」。(作者為社工系助理教授)


 


 


〈衝突發生時〉保持冷靜的 應該是大人


 文/蔡百祥


在我工作的地方,常常可以見到許多父母覺得有「問題」的孩子。沒錯,在大人的眼裡,這些孩子中,有的個性較拗,常常較堅持大人須配合他,不然就會又哭又鬧、大聲吼叫;有的較為退縮,總是黏在父母旁邊,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只會緊繃著一張臉;還有些孩子似乎很喜歡為非作歹,欺負同學、不守規矩,老師也拿他沒轍。


 


孩子一些情緒或行為問題的背後,總是有許多的成因,就像是魔鬼總愛藏在細節裡,在我們急著對孩子做出處置時,不妨先深呼吸、放慢腳步停下來捫心自問,是否有好好想過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狀況呢?一個銅板總是敲不響,或許孩子真的有需要改進之處,但是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調整,來幫助孩子一天比一天進步,就是我們大人的責任。


 


大人要幫助孩子改變,這句話相當知易行難,當大人心情好的時候,所有的問題似乎都不是問題,但是大人遇到孩子開始有些狀況的時候,往往來不及思考就做出衝動的回應。一位很有名的學者曾說過:「在你和你孩子間,有一位需要保持冷靜,但我想那個需要保持冷靜的人不會是你的孩子。」


 


我的工作常常需要陪父母一起好好的思考,怎麼做才可以在一個溫暖、同理的態度之下來幫助孩子。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,如果父母間、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方式變多變廣,父母固定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、大家有更多正向情緒的相處時光,父母開始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、還沒聽完孩子說完話之前,不要提出意見或開口大罵,當父母在親職教養上不再帶著強烈的情緒、翻起舊帳,能正面的與孩子溝通,多給彼此一些彈性與時間,孩子就會開始一點一滴的改變。


 


有些時候孩子出現的狀況,是來自於整個家庭互動上出現了一些問題,這些家庭互動上的問題卻透過孩子出現的狀況來提醒整個家庭,或許該進行一些重整與調適。在調整的過程中,或許會流血流汗,但是一個溫暖的家,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,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知該如何下手,不要害怕尋求幫助,多與朋友討論或是尋求專業協助,醫院中有許多臨床心理師提供親子溝通、親職教養上的服務與諮詢。(作者為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)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咪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